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六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首页    课题研究    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六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六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唐璇   唐文庆  

[内容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本文以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突破口,开展探索与实践,以创建民间社团组织建设基层化、课程开发本土化、培育指导实操化、骨干培训专业化、活动开展群众化、赛事参与常态化“六化”入手,探索如何提升民间社团管理力、亲和力、竞争力、凝聚力、服务力和影响力“六力”的培育模式。

[关键词]:培育   民间社团   乡村文化振兴  “六六” 模式

一、培育民间社团助力文化振兴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具体的乡村振兴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习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灵魂。2018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民间社团近年来发展迅猛,她们经常活跃在村(社区)的各个角落,与群众接触最贴近、最频繁、影响最广泛,故如何培育民间社团,提升民间社团质量,探索实践民间社团“组织建设基层化、课程开发本土化、培育指导实操化、骨干培训专业化、活动开展群众化、赛事参与常态化”“六化”建设,并通过转化民间社团培育成果促进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是值得成校去探索与实践的。

德清县舞阳街道下辖11个行政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5.1万,现各方面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举办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为契机,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文体建设方面的需求亦不断增强,特别是农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强烈,对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需求更强烈。

舞阳街道成校成立后积极培育民间社团,近年重点培育了舞阳管乐社团、塔山山之锦社团、舞阳桥牌社团、舞阳金秋艺术社团、上柏马灯社团等民间社团队伍,社团多次获得县民间社团才艺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县学习型社团、县星级体育社团,丁艳枫老师撰写的《社区学习型社团培育的实践与探索》获市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同时实施了《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社区教育活动,社团培育成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模式初步形成。

二、培育民间社团助力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一)培育民间社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符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而民间社团是最接地气的民间文化组织,成员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节目具有本土化和时代化、骨干成员具有专业化、演出形式多样性、活动地点公众化、活动性质公益性等特点,因此培育民间社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二)培育民间社团是百姓文化需求的主要平台

文化振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的新时代,面对腰包鼓起来的人民群众,面对对精神文化需求极度渴望的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成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因此培育民间社团是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主要平台。

(三)培育民间社团是推进群体培育的重要举措

民间群体是民间社团创建的重要资源,是民间社团发展的主要力量。乡村文化振兴落脚点是要促进乡风文明,是要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推进学习型群体培育不仅对民间社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民间社团也将有效影响周围的群众,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团中来,从而将有效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四)培育民间社团是促进成校发展的自身需求

培育民间社团可有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过程中也将有效促进成校自身发展。舞阳街道成校目前已培育了山之锦社团、金秋艺术社团、舞阳管乐社团、舞阳桥牌社团、上柏马灯社团等,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社团培育路子,并积极在实践中予以提炼总结,争取形成成校培育民间社团模式,从而有效推进成校自身建设。同时,通过培育民间社团也可提升教师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将有效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更好的做好服务文化振兴工作。

三、培育民间社团助力文化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模式是根基。舞阳街道成校从组织建设基层化、课程开发本土化、培育指导实操化、骨干培训专业化、活动开展群众化、赛事参与常态化“六化”来培育民间社团,提升其管理力、亲和力、竞争力、凝聚力、服务力和影响力。

(一)组织建设基层化,提升民间社团管理力

组织建设是民间社团发展和生存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培育民间社团的保障,是社团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标志。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以下组织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建立了以街道分管主任为组长、成校校长为副组长、各村(社区)文体专管员、社团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机构,把民间社团的培育纳入到社区教育工作议程,明确文化站、村(社区)和社团负责人三级队伍网络,畅通联系渠道,如微信、QQ等,及时了解社团的需求和活动开展情况,同时,学校在各村(社区)建立了社区教育工作联络员。二是强化基地建设。舞阳街道成校目前建立了四个民间社团培育基地,分别是舞阳桥牌社团培育基地、山之锦艺术社团培育基地、金秋艺术社团培育基地和上柏马灯社团培育基地。三是制定社团管理制度。建立了《民间社团组管理办法》、《民间社团建设意见》等,让社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四是加大社团资金投入。民间社团培育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需要成校不遗余力的推动,也需要有资金的支撑。舞阳街道成校主要在基地建设、设施设备、社团培训、社团奖励、赛事组织上加大了资金投入,2016年至2019年约投入资金6万元。同时积极协助有资质的社团参与文化下乡竞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以上四点组织建设我校主要立足于基层考虑,立足于操作性考虑,通过实践过程检验,组织建设基层化有利于提升民间社团管理能力。

(二)课程开发本土化,提升民间社团亲和力

课程开发是民间社团发展和生存的营养液,是激发培育民间社团的活力,是社团影响力的保障。课程开发方面我们探索实施了“美丽+”模式,即课程内容+场地:如我校在开展美丽舞蹈+培训时,我校将舞蹈定为教育内容,培训过程我们安排在学校舞蹈室+专业舞蹈培训机构上课;课程内容+专项内容:如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我们根据学校特色加入了中式面点、西式面点和养生保健、美容化妆等;课程内容+外出展示:我们根据培训班实际情况,组织学员外出参加相关演出。如组织了舞蹈班学员参加了“百人旗袍秀”、参观地信小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演出,组织了葫芦丝学员开展了学习成果展示、社团培育成果进村(社区)巡演等。同时在开展社团节目编排时我们力求多样化、本土化。如山之锦社团我们主要开发了舞蹈、三句半、戏曲、快板、独唱、小品等,同时融入了垃圾分类、文明创建、食品安全等中心工作。本土化的课程、节目,更为群众接受,将有效提升民间社团的亲和力。

(三)培育指导实操化,提升民间社团竞争力

培育指导是民间社团发展和生存的动力,是提升社团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培育民间社团非常注重实操指导。如桥牌社团我们每周三晚邀请县桥牌协会秘书长程永华来校现场指导,实践分析讨论;山之锦社团我们主要邀请县文化馆专家根据节目针对性指导;组织金秋艺术社团负责人远赴北京中央艺术学院学习;上柏马灯社团我们邀请了县非遗专家来校指导。同时每年我校都要选派社团成员外出参加省、市、县相关专业培训。通过实操化培训,有效提升了民间社团的竞争力。

(四)骨干培训专业化,提升民间社团凝聚力

雁群高飞头雁领,一个好的民间社团组织必须要有一个素质过硬的带头人,提升社团领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民间社团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民间社团行稳致远的关键。社团骨干是民间社团的中坚力量,是民间社团的顶梁柱。我们主要加强了社区教育联络员培训、文化艺术骨干培训、民间社团负责人培训、民间社团骨干成员培训等。每年都要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县社团骨干培训,20162019年共派出约55位社团成员参加各类专业化培训,其中2019年选派了21位成员参加,金秋艺术社团每年都派出骨干成员远赴北京中央艺术学院参加培训。2017年,舞阳街道的“金秋艺术团”代表德清县参加全省老年教育成果汇报演出获金奖,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社区教育优秀成果汇报演出获“十佳优秀节目奖”。

(五)活动开展群众化,提升民间社团服务力

活动开展是培育民间社团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民间社团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民间社团服务力的有效手段,我们主要通过结合中心工作、结合传统节日、结合文化礼堂来开展民间社团活动。

1.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

成校培育民间社团服务方向要与时代的脉搏共振,要积极宣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反映新时代旋律,反映新时代的新面貌、新人物、新事迹,要宣讲好新时代好故事。要发挥民间社团的社会导向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增强凝聚力。因此我们在培育民间社团时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将县、街道的中心工作融入进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好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身边正能量。如为讲好舞阳好故事编排了三句半《夸夸新舞阳》、为传播好中国好声音编排了快板《不忘初心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和歌舞《中国脊梁》、为宣传好垃圾分类编排了舞蹈《环保时装秀》和小品《垃圾分类就是好》、为宣传好扫黑险恶编排三句半《扫黑除恶战鼓敲》等。特别是快板《不忘初心跟党走 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个节目,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先后在舞阳街道的“学习十九大 传承好家风”上柏第三届“好家风”村落文化节、宋村村首届“好家风”村落文化节和浙江明泉工业有限公司以及各小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歌颂祖国五年来的可喜变化,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在央视、人民网等媒体头条播报。

2.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

市场经济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撞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异,呈现出矛盾状态,不可避免的让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流入我们的社会。我们抓住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积极主动占领广大的精神文化市场,组织民间社团编排出形式多样化、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尚健康的文化产品。因此我们结合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社团开展主题活动,将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孝亲教育、亲子活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等融入活动之中。特别是在社区幸福邻里中心开展的元宵节、重阳节、邻里节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家庭的积极参与,居民们走出家门,积极融入到社区,满足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3.结合文化礼堂开展成果展示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是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村庄形象、丰富文体活动的重要平台。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阵地作用,推动社区教育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融合,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内涵建设,培育农村文化礼堂学习品牌,我们在上柏村、宋村村、双燕村、灯塔村、龙凤村开展了“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系列讲座”;在塔山村、宋村村、上柏村、城山村、山民村开展了“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振兴”社区教育特色主题项目活动,将民间社团培育成果送到村里、社区里。

(六)赛事参与常态化,提升民间社团影响力

影响力是社团的旗帜和灵魂,一支有影响力的社团是有希望的团队。为提升民间社团的影响力,我们非常重视组织社团参加各类赛事。据不完全统计,金秋艺术社团、山之锦艺术社团、舞阳桥牌社团共参加各类演出、比赛百余场次,并积极参加每年的乡村排舞大赛、“县优秀民间社团”才艺大赛,2017年、2018年分别获得“县优秀民间社团”才艺大赛二、三等奖。“金秋艺术社团”选送的京歌伴舞《花好月圆》在无锡举办的首届“美蕴秋歌”全国展演上,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拿下大赛的最高奖项——全国“十佳优秀节目”奖。“舞阳桥牌社团”在县桥牌协会会长的组织领导下,广泛发动人员参与这项益智健脑活动,举办桥牌培训班,定期组织活动,让学员切磋牌艺。每年组织大大小小的活动、赛事不下40余次:如重阳老年桥牌赛,“利群玻璃”杯桥牌赛,“迎新春”桥牌赛、“文明舞阳﹒山水德清”桥牌邀请赛,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县、市、省级各类比赛并多次获奖,捧回了一个个奖杯、一张张奖状,荣誉事迹在《今日德清》、《体坛报》多次刊登,大大提升了舞阳桥牌社团的水平层次和知名度。“上柏马灯社团”成为每年舞阳街道举办的《武阳侯会﹒忠勇大典》开幕式指定参加社团。赛事活动,既是检阅,亦是交流。我们本着锻炼队伍、培育作品、开阔眼界的目的,积极参加各类汇演比赛活动。有付出就有收获,社团多次被评为德清县“学习型社团”、“德清县星级体育社团”荣誉称号,社团负责人应邀参加县电视台记者的独家访问报道。

四、培育民间社团助力文化振兴的效果

(一)助力了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不可或缺,我们通过开展培育民间社团,并通过社团培育成果展示,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各村(社区)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趋渐浓厚,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了乡村振兴。

(二)推动了乡村文化开展

民间社团的培育、发展、壮大,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热情,吸引了广大群众从被动的欣赏到主动的参与,乡村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校基本上月月收到村(社区)的邀请,各村(社区)也从中受到启发,积极主动开展文化活动,有书法少龙、忠勇讲堂、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等,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开展,极大的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据统计,每年受益群众达18000余人。

(三)增进了乡村邻里和睦

通过实施民间社团培育成果转化,吸引了大批群众在工作、生活之余走出家门,主动参加到各类文体活动中,培育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欣赏自我的良好心态。广大群众在富有娱乐性和美感性的社团活动中得到教育,受到道德、法律、政策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在活动中从认识、到了解,再到熟悉,达到和谐相处、互相理解,互相认同,提升素养,形成融洽的氛围,有效增进了乡村邻里和睦。

(四)促进了成校自身发展

通过开展民间社团培育,促进了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学校师资、教学经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软件建设,提升了学校与各单位、部门、村(社区)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有效促进了成校自身发展。

五、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建议

培育民间社团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培育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培育民间社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推动民间社团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其工作能力。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团培育模式。培育民间社团是一个社会性课题,需要各方参与、共同探讨、共同推进。成校是最接地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展民间社团培育中将大有作为,但在社团建立、社团管理、发展方向、骨干培育、成果展示平台搭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民间社团推动学习型群体培育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要进一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成校要助力乡村振兴,助力文化振兴,需要我们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正如我校开展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时,就大力争取了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街道、协会、各村(社区)及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支持,才使得民间社团培育高效开展。

四是要进一步提高社团培育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团培育、外出展示、成员培育、设备添置等都需要资金支持,虽然我校采取了“上面给一点、成校出一点、社员坚苦点”等办法来克服经经费问题,但随着社团的发展状大,群众需求的增多,经费需求将越来越大,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需要进一点研究经费保障问题。

以上是舞阳街道成校在培育民间社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本身,也是广大群众在文化精神上的认可,我们将不断探索“脑袋比口袋更富有”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不断探索如何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这也是我们成教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寅之,戎莉莉,农村社团与协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走近学习型社团(慈溪市“学习型社团”建设案例选编) 

[2] 陈兴龙,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发和品牌培育的实践与认识——中国社区教育,2017.02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