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区域文化资源  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首页    课题研究    发掘区域文化资源  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项目承担单位: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项目负责人姓名:吴文宏

研究报告执笔人:吴文宏

一、研究背景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聚焦社会——时代需要

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为大丰乃至全国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教师闲暇时经常会谈论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培养的没有考入大学的学生有多少人愿意在大丰参与建设的?我们培养的考入大学的学生有多少愿意回到大丰参与建设的?留学后又有几个愿意回到国内参与建设的?我没有这方面数据,但看看农村种地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我估计这几个数据都不高,但后两方面人才绝对是我们大丰人中的佼佼者。这些人没有回来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毋庸讳言,他们对大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其中原因之一。

(2)关注家乡——学员需要

万盈镇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明朝洪武赶散至此的先民们在这里支起了煎盐盘铁,开始了煮海为生的生涯。灶民们战天斗地,“聚团共煎”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了海盐文化的核心内涵。这里临近大海,有亚洲最大的湿地——黄海湿地。湿地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而且蕴含着天人合一,涵养自然的湿地文化。而这块神奇的湿地,是被国人誉为吉祥之物的麋鹿的故里,麋鹿那种“现则有灵,隐则无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点成为了麋鹿文化的显著特征。元末明初,施耐庵旅居白驹镇作名著《水浒传》,其影响深远。梁山英雄“忠义豪放,勇武侠义”的精神是水浒文化的明显标志。

万盈乡土文化既有中华民族文化中共性的东西,又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民俗、民风、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内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不断培育塑造的源泉,对塑造人们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对家乡、民族、自我的认同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有机结合——学校需要

正是基于家乡万盈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立足于乡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和教材开发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研究方法

1、校社联动,全员参与挖资源

首先,了解、挖掘社区内有什么样的资源,鼓励家长及社区其他人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资源分布图,其中涵盖了社区的各种资源,并标明了具体位置,我们将调查社区资源的一封信发出去之后,社会反响极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或参与写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2、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一是寻访古迹,榜样激励。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万盈墩”的由来,沈灶一带关于“草煎盐烟灶、盐课司”的遗址遗迹;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了解共和国将军苏俊高的成长经历,探讨人生价值;二是今昔对比,感受变化。走访调查社区今昔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糖果、尝家乡海鲜、听家乡淮剧,看家乡舞龙灯表演,体会传统民俗风情;三是建立基地,实践体验。我们牵手相关部门,为孩子们建立了基地。

 3、回归课堂,学科整合用资源

语文活动课上“海盐文化”进课堂。吟读朗诵文人墨客描写灶民生活的诗词,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学员导游们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介绍家乡万盈风土人情;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家乡黄海滩涂河堤田埂的素描、未来的家乡想象画及麦秆画工艺品的制作;主题班会上举行“我爱你——万盈”、“说说我的家乡”、“最美不过家乡水”等主题活动,这样把涉及社区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4、开展研讨,课堂延伸赏资源

开展个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共同研究、采集优势、取长补短。如:以“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到万达公司、万丰绿茵高新农业示范园考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感受家乡发展巨变,并让学生献计献策,设计如何开发家乡旅游方案。通过一系列活动,师生在品味社区资源中感悟到乐趣。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学校邀请本地的老革命、社区教育志愿者、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抗日宣讲、海盐、水浒等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

6、组织竞赛,言情立志炼资源

利用“乡土小报”这个平台,每个学期通过编撰评比,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唱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我的家乡叫万盈”主题演讲,激起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研究结果

1、课题界定

(1)区域文化教育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而作为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既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开发了地方课程资源,又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材开发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是将家乡洋溢着乡土文化气息的多种资源作为研究思考的对象,并施以体力和智力的劳动,以期能更好地利用、拓展、延伸。对于学校而言,是将这种“乡土资源”最终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育人”的目的。

针对乡土资源的研究、开发,由研究校内向校外拓展,由课堂走向课外,视野面广,内容丰富;渠道宽了,路径多了。学生在“乡土”大课堂中练兵“得到的”,必将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更深的阶段发展。总之,乡土开发是渠道,是手段;深化利用是主旨,是根本。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它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自己的活本领。

(2)新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3)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理论

特色文化是具有稳定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长的灵魂与标志。学校文化,它反映了一个学校长期被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对外的一种形象和文化积淀。学校文化建设要避免千篇一律的面孔,就必须将地域文化与之相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乡土文化因与地域相关,有其不可复制性,是建构学校特色文化的最佳切入点。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是推动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形成健康向上学校文化氛围的客观必然、核心内驱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归宿,也是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谋略与思考。

3、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乡土文化教育研究已不是新鲜的课题,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而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于对教学对象及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试图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探究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以进一步的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整合、提炼,归一,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1、研究的思路

首先,课题组成员通过走村串户进行调查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制定问卷调查学生及家长和社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名人”,搜集一定的信息;到区档案馆、文史馆查阅史料记载,同时利用学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对课题需要的重要文献进行搜集、检索,整合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以及个人专长的乡土文化资源。

接着,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落实课题研究内容,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各科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机渗透。语文活动课上“海盐文化”进课堂,吟读朗诵文人墨客描写灶民生活的诗词,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学生导游们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介绍家乡万盈风土人情;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家乡黄海滩涂河堤田埂的素描、未来的家乡想象画及麦秆画工艺品的制作;主题班会上举行“我爱你——万盈”、“说说我的家乡”、“最美不过家乡水”等主题活动,这样把涉及社区资源的文化教育有序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引导学生校内向校外拓展,由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最后,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方案,对比其他学校编排的同类校本教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完成校本教材《万盈风情》等的编写工作,撰写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

2、研究对象

(1)在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中,我们反复研究论证可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大体有:海盐文化、湿地文化、麋鹿文化、水浒文化、盐垦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并确立了以研究“沈灶战斗故事”为切入点研究红色文化,以海盐文化、淳朴民风、“寻访古迹”等几类研究为兴趣纽带,以语文学科等为主要实验学科,并向其它学科拓展延伸,形成网状辐射的课题研究网络。

(2)突出创新理念,体现人本思想,探索学员、学校、家乡“三结合”教育的新体系。

3、研究的内容

(1)区域文化资源挖掘、搜集、梳理、分类进行教材开发研究。

①节庆文化研究,编撰《大丰节庆文化》。

(2)区域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

①区域文化进学校实施策略的研究。

②区域文化进乡村实施策略的研究。

(3)区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①编写草煎盐生产体验区建设方案。

②编写《盐垦博物馆布馆方案》。

4、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在的学员很多时候只是把精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而忽视了周围很多的事情,真的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可怜的”读书人了。通过研究,开展活动,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员在乡土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引导学员有意识地联系自己的学科学习收集资料,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

(2)针对学员学习比较被动的一些现象,重视培养学员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大胆地放手让学员进行自行设计和组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员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构建出全面发展学员素质与家乡乡土文化资源相互渗透的新模式,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打造学校教科研的品牌特色。

四、结论

1、课题研究使学校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1)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教学权威者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予以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发展,《地气十足的新教材》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教育刊物刊载。

(2)拓宽了学校教育广度,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我们在研究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活动效能,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生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生敢于实践。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而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除了教师必要的指导,所有的实践活动,均把学生推到第一线,鼓励学生大胆地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进一步开发社区资源,丰富了学习题材,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在进行采访活动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真正的采访要求,编写科学的采访提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整理的能力,最后还要写出采访报告,锻炼了写作能力。这样,一个活动使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素养。在社会化大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在富有趣味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增强。

(3)明确了校本教材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的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国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2011年以来,学校陆续编写出成果集《盐土地》和《万花筒》,集子集中了师生对家乡文化的挖掘成果。

 (4)乡土教材意义不一般

校本教材《万盈风情》、《万盈红色记忆》的破茧而出,让学校的特色教育彰显,提升了学校办学美誉度。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确立了研究的方向及目标: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乡土资源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乡土文化精髓,编写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读本,被学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教材,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家乡的盐垦》《万盈节庆文化》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为优秀课程,学校被表彰为乡土课程先进集体。

2、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1)形成了《开发区域文化资源  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研究报告

(2)形成了部分教案、教学案例文集

(3)编撰了校本教材《万盈风情》、《万盈节庆文化》等, 其中《万盈节庆文化》2019年被中成协农专委遴选为优秀乡土课程。

(4)形成了部分课题研究论文

3、主要观点

(1)乡土文化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对于周围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陶。乡土文化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它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要重视利用学员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作为活动资源。

(2)我们选择《区域文化传承和教材开发的研究——以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为例》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家乡的独有资源,包括田园生活、人情风俗、人物励志、历史积淀等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强其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各种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学员探究欲望,提高学习能力,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从而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3)学习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学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但又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实际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使他们能成就正确动机,逐步提高。

4、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新:别人的研究一般局限在校内的教育改革,我校将此课题的研究拓展到社区、乡村,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深化素质教育。

(2)研究思路新:通过调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掌握第一手素材;与此同时搜集文献,组织理论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确立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再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由理论到实践,在此基础上搜集资料总结课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进行推广,接受实践的检验。

(3)研究目标新:别人的研究是立于城市或发达地区这一基点,而我们的课题研究是面对广阔的农村。通过研究,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对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5、实践

通过几年的努力,给学员打开了一扇乡土传统历史文化的窗口,引导学生踏进文化传统的门槛,弥补了学员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不足,培养了他们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的欣赏、审视、判断文化现象的能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多年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发展。近年来,学校连续被区镇表彰为先进单位,2015年,学校成为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2017年,学校成为盐城市社区教育示范镇,中成协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2018年建成中成协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乡村振兴研学基地,2020年建成省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中成协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实验单位。

6、思考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研究的课题外延过大,与日常教育教学的“切合点”很难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还不够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深刻性不足;如何进一步适应学员、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扩大学员的参与面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员的转变,培养学员的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作为农村学校,把“区域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学员人文素养的突破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对于引领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传统,走向经典人生,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3.邹迎曦、马连义《古淮盐二十说》(方志出版社)

4.吴戏贤:《农村成校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宁波出版社)

5.万盈红色记忆编撰委员会:《万盈红色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

6.陈汝祥、邹迎曦等:《大丰市志》(方志出版社)

7.仇兆华、邹迎曦:《盐垦概览》(线装书局)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1日